法也有一定的真实性。当传统资产,如股票和证券风险重重,富人们就会另寻其他投资方式。在高通货膨胀时期,当金钱的购买力回落,一些艺术品如黄金一样,显示出其价值的稳定(有时是增长),其保值期起码比其他资产要长。更显然的是,艺术买家,尤其是那些顶级买家,不愿受到宏观经济问题的影响。只要口袋里的钱不受冲击,即便是全球信贷紧缩,他们也可以不当回事。
然而,假定艺术市场置身于经济发展之外的设想也是错的。相似的剧情曾在1990至1992年间在日本上演,艺术品的价格降到一半,与同样坠落的日经股指并肩。如纽约军械库艺博会总监诺亚·霍洛维茨(Noah Horowitz)在《交易的艺术:全球金融市场中的当代艺术》(The Artof the Deal: Contemporary Art in a Global Financial Market)中写道:“在这片投机泡沫中,艺术市场的健康牢牢维系在其最活跃组成部分的经济繁荣上。”
繁荣依然是关键。尽管近年来大背景一片黯淡,泡沫已经成为艺术市场的最活跃组成部分——最富有的全球精英、所谓的百分之一——膨胀到最大化。量化宽松政策创造了货币电子购买资产——有时被形容成有钱人设计的为有钱人服务的政策——它是信贷紧缩的一个直接产物,恢复了金融系统的信心,资产价值由此直线上涨,不平等的鸿沟渐深。股票、证券和房产受益,一些有名的艺术作品卖出了九位数的价格,如贾柯梅蒂(Giacometti)1950年的青铜和木制雕塑《双轮战车》(Chariot)于2014年11月在纽约苏富比以1.01亿美元的价格成交。2014年11月12日,在纽约,佳士得于几小时之内以75件作品筹得8.53亿美元,拍卖行专家由此宣称当代艺术品销售上10亿美元的可能性确凿存在。这些数字带来了佳士得当代艺术国际总监布赖特·格文(Brett Gorvy)所称的“良性循环”:每当一件艺术品创下公开销售的纪录,另一件抢手的作品就会带着人们对再创新纪录的期待进入市场。
俄罗斯与中国的不确定性因素
如果新的态势意味着富人将变穷,便又如何呢?石油管道就是现代社会的丝绸之路,看看各拍卖行为招揽前苏联国家(如阿塞拜疆和乌克兰)买家所做的尝试。如今石油价格严重下跌,影响到全球的股票和通货市场,富人的财产正在贬值。2014年11月,伦敦凄惨的俄罗斯拍卖会上(拍卖会当周发行的《经济学人》封面标题是“伤痕累累的俄罗斯经济”),贱卖比比皆是。一幅齐内达·塞莱布里阿库娃(Zinaida Evgenievna Serebriakova)1930年创作的裸体画像,2006年曾以88.16万英镑售出,2014年跌至69.85万英镑(未能达到2012年间更高的保留价),而很大一部分作品甚至无人问津。
一般说来,非经济政策也能对艺术销售产生连锁反应。以中国的反贪运动为例,对“送礼”和贪污浪费的打压似乎达到了最严厉的程度。贝恩咨询公司(Bain & Company)数据显示,以前蓬勃发展的奢侈品市场在2014年只增长了5%,而且许多人认为2015年将缩减得更为厉害。
全球经济放缓
俄罗斯和中国买家对近年来艺术市场的泡沫要负很大责任,但受影响的并不仅仅是他们。2015年全球增长缓慢早有预测,且已有迹象表明,欧洲保守派—艺术市场的重要力量—需要将手中的艺术品变现。奥地利DIY连锁店包麦斯(Baumax)财政困难,其拥有人卡尔汉兹·埃索(Karlheinz Essl)不得不于2014年10月在伦敦佳士得卖掉43件艺术品,以期确保其余收藏在将来的安全。法国商人路易斯·格朗尚·德罗(Louis Grandchamp des Raux)在去年被迫卖掉了他的陶器制造企业Gien,2014年3月份在巴黎苏富比又抛售出收藏的17、18世纪绘画,价值高达700万欧元(尽管德罗称卖画是为了扩大其对19世纪作品的收藏)。短期看来,这些售卖为市场提供了重要作品,但如果委托人需要在非流动性市场上进行出售,则价格势必下落。
同时,在美国这个依然被认为是在艺术交易,尤其是当代和现代艺术市场上占据最大份额的地方,人们所谈论的尽是通货紧缩,这将逆转定量宽松政策对信心增强的影响。
增强消极的经济预期,是过去5年愈来愈富者提高艺术价值的方式。这与任何本质上的问题都没有什么关系。相反,买家已在抢夺有限的现代和当代艺术家资源(艺术市场研究机构ArtTactic界定出20位这样的“品牌”艺术家),以及一些交易额高的年轻艺术之星。在“更大的傻瓜”理论中,这些买家始终相信有另一个人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。这是一个自我养活的市场,直到再也无可养活。这种动态——不管是否有统计图表的证明——深深依赖于信心、洞察和人们荷包里的钞票,而这些,又都深受当前经济环境的威胁。是该醒醒了。 |